新能源汽車產業在中國以驚人的勢頭迅速發展,據預測,2024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將突破千萬輛大關。作為智能座艙的關鍵接口之一,車載顯示正成為各大整車廠競相爭奪的焦點,同時也是面板廠商爭奪的下一個戰場。
車載顯示需求量大幅提升
隨著新能源與智能駕駛汽車的普及,車載顯示的大屏化與多屏化趨勢日益明顯。傳統的中控屏、儀表盤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,新產品如HUD、副駕顯示屏、后排娛樂顯示屏、電子后視鏡等的增加使得車載顯示屏的裝配量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。
在新能源汽車領域,車載顯示面板正朝著更大尺寸發展,為信息顯示提供了更寬敞的空間。例如,一些車型如小米SU7、極氪007、智界S7等都配備了較大尺寸的儀表盤和中控屏,極大地提升了用戶的駕駛體驗。
與此同時,車載顯示屏不僅越做越大,多屏化也成為一種趨勢。有廠商甚至在車內搭載了多塊屏幕,如在方向盤上也采用了交互屏,使得整個座艙充滿了屏幕的味道。
隨著智能化車載顯示成為核心賣點,車載顯示需求量正在大幅提升。據群智咨詢(Sigmaintell)的統計數據顯示,2023年全球車載顯示面板出貨量預計達到2.1億片,同比增長約5%。未來三年整體規模仍將保持3%—5%的增長。預計到2028年,全球車載顯示屏需求量將達到2.47億片。
一些頭部廠商如京東方精電、天馬微電子等在車載顯示市場中獲得了可觀的收益。然而,與家用、消費類電子顯示市場相比,車載顯示市場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。
激斗與換代
車載顯示領域迎來了技術的激烈競爭和換代。
最初,傳統LCD是車載顯示領域最為廣泛應用的技術。低端液晶屏(a-Si LCD)由于成本低廉,占據了低端市場份額,而高端液晶屏(LTPS LCD)則主導了高端市場。由于成本和技術成熟度等因素,LCD至今仍然是車載顯示面板市場的主流。據市場研究公司Omdia的數據顯示,LCD占據車載顯示面板市場97.2%的份額,而OLED僅占2.8%。
然而,LCD技術自身的劣勢促使了OLED在車載領域的崛起。車用OLED屏具有輕薄、柔性、異形等優勢,為汽車帶來了更大的附加價值。早在2014年,LGD就開始向梅賽德斯-奔馳等汽車廠商發送柔性OLED樣品。而三星也于2016年將研發資源投入車載OLED項目,推動OLED技術在汽車領域的應用逐步落地。
與此同時,國內京東方、維信諾、天馬等企業也加快了OLED工廠建設和量產步伐,希望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。雖然當時車載顯示市場未能立即實現盈利,仍處于初期研發和樣品階段,但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增長,OLED面板廠商紛紛加速了高端車載顯示應用的步伐。2021年,凱迪拉克、雷克薩斯等汽車廠商開始嘗試柔性OLED技術,而一些車型如現代汽車IONIQ5、理想L9也采用了三星的剛性OLED屏。
預計到2027年,全球車載OLED面板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1.7億美元,是2023年規模的4倍以上。然而,盡管OLED技術在車載領域具有巨大潛力,但仍存在一些問題,如燒屏和藍光壽命較低等,這阻礙了其在車載領域的進一步發展。因此,Mini LED和Micro LED技術已經成為了車載顯示領域的另一種解決方案。
綜合來看,車載顯示技術已經呈現出多種技術并存的格局。OLED技術雖然成為了車載顯示領域的熱點之一,但Mini LED背光技術作為其升級方案之一,也受到了關注。而雖然Micro LED技術市場關注度較高,但其成熟度和商業化仍需要時間。
車載顯示的未來偏向Micro LED
Micro LED被譽為“下一代顯示技術”,主要因其獨特優勢而備受矚目。
首先,Micro LED具有高透明度,即使在相同像素密度下,其透過率可超過70%。這得益于其發光芯片的微小體積,比起LCD和OLED大幅縮小,從而使得實現高透明度成為可能。
其次,Micro LED可實現無邊框設計,有利于拼接顯示。這是因為LED尺寸微小,占據的像素空間較小,并且不需要額外邊框封裝設計。此外,Micro LED采用無機發光材料,壽命長且不易受水氧侵蝕,可靠性高。
由于這些優點,Micro LED在車載顯示領域迎來了廣闊應用前景。目前,一些高端車型已經開始應用Micro LED像素車燈。例如,蔚來的最新車型ET9配備了Micro LED單元的智能高清投影大燈,實現了近遠光亮度增強、超廣角覆蓋等功能。
此外,保時捷的2023款Cayenne也開始采用Micro LED大燈技術,實現了無眩光的遠光燈照明。而一些Tier1供應商如海拉、馬瑞利AL等也在加速Micro LED車燈技術的研發和布局。
盡管Micro LED車燈已經有所突破,但與車載顯示屏幕相比,其發展仍然面臨一定困難。車載顯示屏幕的尺寸較大,對技術要求更高。雖然一些企業已經在車載Micro LED技術上進行布局,但在產能、技術研發等方面仍需進一步努力。
車載顯示作為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其發展勢頭迅猛。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和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,車載顯示行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,但也需要廠商們在技術研發、成本控制等方面持續努力,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