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車不用踏油門、跟前車過近會自動減速……這些看上去就像自動駕駛一樣的“神技”,都是ACC自適應巡航系統可以做到的,有沒有覺得很高大上?
實際上,這只是ADAS智能駕駛輔助系統中最為基礎的一個功能,本篇文章帶你解深入析。
自適應巡航(ACC)的歷史 自適應巡航系統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上個世紀70年代。1971年,美國EATON(伊頓)公司便已從事這方面的開發。其雛形是日本三菱公司提出的PDC(Preview Distance Control)系統,它將雷達與其他處理器結合在一起,可以偵測出車距變化,并對駕駛員發出警告,系統還可以控制節氣門開度調節發動機功率。此后豐田、本田、通用、福特、戴姆勒、博世等公司也投入到了研發行列。 1995年,三菱汽車首先在旗下提供一種叫做“預見式距離控制”系統。那是一種基于激光測距的ACC系統,但整套系統只通過油門和檔位進行控制,并不進行剎車?;诩す獾南到y明顯比雷達為基礎的系統成本低,但基于激光在惡劣天氣條件下會受到很大影響。因此目前基本使用基于雷達的ACC系統。 1997年8月,豐田開始在雷克薩斯上使用“雷達巡航控制系統”,并且在2000年加入剎車功能,2004年加入“低速跟蹤模式”。低速跟蹤模式屬于一種額外的模式,需要駕駛員啟動,如果前車出現制動或者停下,該模式也可以讓車輛減速乃至停車,不過這套系統很快就被停用,估計是存在一定的設計漏洞,并不完善所致。 1998年底,奔馳在旗下S系車型中引入Distronic距離控制系統,跟我們現在理解的自適應巡航沒有太大的差別。2006年,奔馳進一步完善了該系統,在必要的情況下能夠將車輛完全停止,因此又稱為增強型限距控制系統(DISTRonIC PLUS)。這個功能有點像現在沃爾沃倡導的全力制動系統:在必要的時候全力剎車,直至車輛挺住。而奧迪在國外普遍使用博世提供的自適應系統。包括A4、A6、A8和Q7都有配備。 在2006年,雷克薩斯將新一代ACC系統裝備在其旗艦車型LS460上。這套系統可以在0-100公里時速范圍內工作,并且可以反復啟停,即使高速公路擁堵也可以應付。 2010年,奧迪在A8上搭載了全球第一款具備GPS功能ACC系統。 2015年,隨著特斯拉ModelS的推出,ACC系統開始作為半自動駕駛進入普通大眾的視線。 自適應巡航(ACC)功能解析 1.定速巡航功能:前方無車輛時,按駕駛員設定的巡航車速穩定行駛。 2.跟車巡航功能:前方有目標車輛時,根據前車狀態跟車巡航。 前方車輛減速,本車會自動減速保持安全距離。 前方車輛加速,本車會自動加速回到巡航速度。 安全巡航距離可以根據不同路況做相對調整。 自適應巡航(ACC) 原理 在車輛行駛過程中,安裝在車輛前部的車距傳感器(雷達)持續掃描車輛前方道路,同時輪速傳感器采集車速信號。當與前車之間的距離過小時,ACC控制單元可以通過與制動防抱死系統、發動機控制系統協調動作,使車輪適當制動,并使發動機的輸出功率下降,以使車輛與前方車輛始終保持安全距離。 通過車距傳感器的反饋信號,ACC控制單元可以根據靠近車輛物體的移動速度判斷道路情況,并控制車輛的行駛狀態。 通過反饋式加速踏板感知的駕駛者施加在踏板上的力,ACC控制單元可以決定是否執行巡航控制,以減輕駕駛者的疲勞。 自適應巡航(ACC)的弊端 不過,咱么不能之說ACC的好話,他還是存在一些不優秀的地方~ 1、每人駕駛習慣不同,ACC在高速使用時,由于境況不同,敏感程度也會不同,在雷達沾惹污物時可能會影響行車安全,在加速減速時,可能會產生有不適感,在瞬時油耗會加大; 2、當你快速行駛超越旁邊車道車輛時,假如前方車輛突然變道,自適應巡航可能反應不及而撞上去; 3、自適應巡航系統實際操作相對復雜,學習成本高,容易讓駕駛者降低警惕,腳不在踏板位置會加長反應時間。 4、由于ACC雷達一般都是中距雷達,檢測區域是有限的,再加上雷達相對位置固定,檢測角度和方向相對不變,因此,某些情況下,對于前方車輛的檢測存在盲區,ACC無法有效識別目標,存在碰撞的風險,而在有些情況下,ACC則存在誤識別,造成不必要的減速。 ACC無法有效識別目標,存在追尾的風險 ACC作為高級駕駛輔助系統(ADAS)的一種,是將來自動駕駛功能的過渡配置之一。有許多人都對ACC有一種籠統的認識:ACC就是自動巡航,可以自動加減速。從官方的各種宣傳來看,我們也只看到ACC給人們駕駛帶來的便利,但是,ACC并不能保證在所有的道路情況下都有效,您仍然要負責保持合適的車距和車速,并在可能發生危險時進行干預。作為最終的使用者,首先要清楚ACC在哪些情況下會失效或性能下降,這樣才能安全地去享受到ACC功能帶來的便利。